如何成为一名WWE摔角手:孙盛博作品

如何成为一名WWE摔角手:孙盛博作品

2009-07-23 15:41   

很早便有撰写此文的打算,只是苦于没有好的资料,确切地说是没有较为权威的、足以对摔角生涯的养成产生实质性意义的材料。几天前,一个远赴大洋彼岸求学多年的哥们向我侃侃而谈他的一个朋友参加摔角训练营的经历,霎那间深藏心底已久的心弦被拨动——这不正是我所苦苦追寻的材料么。一个小时的言谈过后,我对美国职业摔角运动员的选拔机制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加之自己十几年的看摔经历,一个有关如何造就中国式摔角手的选题蔚然成型。当然,由于并未设身处地经历那种环境,所以我并不敢保证此篇文章对于成就一名中国人摔角手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但我敢确定的是,纵使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摔角手,里面的一些方法和要求,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应该具备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吧。

一、基础篇 关于身材和体型的要求

美国的大多数摔角训练营对于试训者的体型在理论上没有要求的。注意,这只是在理论上——你总不能自豪的介绍你的训练营培训出来的优秀摔角手是一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小瘦子吧。所以,对于体型的要求上,训练营还是有一套自己的隐性标准的。WWE在07年选拔摔角手时,内部暗示的“优秀体型”是身高在六尺一到六尺三之间(即1.85米——1.91米之间),体重在230磅到260磅之间,体脂含量少于8%为佳。而对于大多数的训练营,身高低于1.65米是很难被选择进去的——我们总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Rey一样的天赋和背景吧。当然,这只是美国摔角训练营的标准,相较于欧美人的骨架比亚洲人要大一些,也许这个标准在中国实施起来会适当放宽,但身高低于1.6米的成年男性还是彻底打消这一念头吧,过于袖珍的身材在力量以及对抗上很难达到正式比赛的要求。因此,在身高这一环节上,1.6米是一个基线。

再说体重。我们在观看摔角比赛时会看到这样一种场景:身材诸如科迪·罗兹(Cody Rhodes)一类者经常被对手很轻易的抛摔。当然你可以说这取决于对手强大的力量,但现实中的“排骨男”体重也达到了100Kg。因此,不可否认的,体重在成为摔角手的要素中算不得是决定性因素,但是绝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衡量要素。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八的身材已经算得上是强壮的了,但我要告诉你,在普通人里这可能算是,但在摔角手中,这样的身材还不及Cody。所以,不管你是瘦还是一定意义上的“强壮”,在进入摔角训练营,或者你有这样的趋势和打算之时,你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增重。(当然,超重者不算——除非你有想往乌玛嘎(Umaga)或马克·亨利(Mark Henry)方向发展的念头)而且,这里所谓的增重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增重,而是增加肌体的含量,增大肌群与肌肉的围度和致密度。众所周知,摔角是一项高对抗高碰撞的剧烈性运动,良好的肌肉层与适量的脂肪层可以保护肌体较少的受到剧烈撞击受力带来的伤病影响。因此,此项的锻炼必不可少,而且绝不能懈怠。这也是WWE为什么热衷于在健身房中发掘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训练的方法,这里不做冗述,本人对健身的研究不多,所以有意者直接征询训练师的意见即可。不过需要提及的是,WWE的训练师(我指的是非私人的)对于摔角手们的塑型有着独特的方法,具体方式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增大摔角手们肌群的同时,对于保持身体的协调性与柔韧性,亦具有同样的效果。这点在训练时一定要考虑的到,切勿仅仅注重肌肉的密度与硬度训练,这对未来擂台技术的综合培训,易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二、提升篇 摔角技术的训练

经过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的形体塑造,你已经拥有了较为健壮的身体,或者说拥有了足以适应擂台激烈对抗的体格,那么,现在可以进入第二阶段:技术训练。

在美国,摔角产业已经步入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所以在当地寻找一所普通的摔角训练营就像在中国参加一项兴趣爱好学习班一样容易,而一些地区性的大学或社区学院,甚至开设了专门针对摔角的训练课程,因此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训练者必须另辟蹊径。在我看来,MMA(综合格斗)是一项很好的用于辅助训练的运动,因为它所讲求的技巧与临场应变能力的完美结合,与WWE所要求的基本素质不谋而合。并且,MMA作为一项综合格斗,对拳、肘、膝、踝等关节运用的技巧要求颇高,同时追求对环抱、背摔等力量技巧的使用与应用,这与普通的柔道或泰拳单纯的追求锁技与关节技巧的运用有着明显的差别,即体现其综合的意义。因此,在国内还没有发展出较为专业的摔角类训练营之前,MMA的训练是我较为推崇的训练模式。

这里也要再一次提及我之前所说的关于身体肌能的锻炼。一个好的MMA训练课程要具备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内容,而完成这一切的基础,便是你所拥有的强健体魄。可能你在一些训练营里也会看到某些身材较为瘦弱的试训者,那么我要告诉你,如果你能有幸能观赏到国际顶级MMA训练营的训练课程,那么你肯定会那些身材瘦小者能否承受住这些如炼狱般的训练课程表示担忧,或者说他们必须要付出堪比他人数倍的努力去完成。因此,我在这里最后一次强调,身体是一切后续课程的基础,是你能否站在这座擂台上的第一资本。

一星期前,我曾看到一个关于摔角频道协助WWE在中国招聘摔角手的新闻,里面有一个醒目的条件是:有武术基础者优先考虑。我们先暂且不去调查这条新闻的真伪,关于里面对于武术底子的要求,有朋友曾问过我:对于摔角,练习武术真的有必要么?我的回答是:有。尽管在摔角比赛中,我们不可能把武术的招式去应用于对抗中,但练习武术,的确能提高一个人的身体协调与应变反应能力,而最重要的,武术之于中国人,在外国人的眼里看来,仍是一项传奇的、颇具中国特色的竞技运动。

尽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用一轮新的眼界去看待,但不可否认的,武术之于他们仍具有一种朦胧的色彩。纵观这些年在好莱坞闯荡的中国巨星,成龙,李连杰,周润发,章子怡,杨紫琼……无一不是或飞檐走壁或以一敌十的功夫高手,因而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功夫保有主观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注意的是,闯荡美国多年的日本籍摔角手船木勝一在去年《功夫熊猫》热映后以“Kong Funaki”的崭新形象登场,竟获得各界(当然中国除外)一致好评,并借此东风战胜了正值连败期间的蒙特尔·沃泰依厄斯·波特(MVP),成就了其五年来的最大上位。当然几场热度过后,船木再次消失,而“Kong Funaki”的形象却被正式保留下来。这里暂且不提他借用中国功夫形象的无耻行径,但一个小小的三流角色,竟能凭借功夫造型便获得几年来的最大上位,且得到好评,不得不说中国功夫在美国人的眼里依旧留有传奇的意味。因此,WWE的招募信息中出现“功夫优先”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如果你有一定的功夫基础,或由此发奋苦学功夫技巧,相信对于你的WWE之路,应具有一定的帮助效果。


三、进阶篇 演技和口才的提升

摔技的训练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很多摔角手在擂台打拼多年后,还是会在台下对自己的摔技进行不断的提高与磨练。所以,如果你有好的摔角天赋,一年以上的专业训练足以使你应付擂台80%以上的对抗与突发事件。不要心急,我说的是专业训练,在中国,这一时间还需延长。所以,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速成,慢功出细活永远是摔角场上的最好的真理。

经过以上阶段的磨砺,你很好地克服并完成了上述的要求,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进入生涯的下一阶段,也是WWE较之其他联盟更为重视的一种能力:演技和口才。了解WWE摔角的人都知道,表演技巧也是擂台能力的一种体现。这里所指的演技,并不是那种通过参加表演培训班,在短时间内获得提升用以蒙骗竞赛或者活动评委的表演伎俩,而是那种在一定的天分基础上获得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擂台经验与技巧的积累。为什么克里斯·杰里科(Chris Jericho)、艾吉(Edge)的表演令大多数人称赞,为什么有些摔角手的表演就显得僵硬而做作,这便是一个天赋和积累的问题。因此,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发掘擂台以外的细节,是一名新人所要了解和必须去掌握的。当然,如果你的实战机会较少,那么适当的了解一下表演学,专注于对经典比赛录像的研究,亦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提升方式。谨记,你是一名擂台表演者,而不是一名喧哗取众的小丑。Santino的表演让观众发笑,但观众所发出的是会心的微笑,你的表演如果不能足够真实,观众送给你的只能是轻蔑的讥笑。

关于口才,这点与演技上的提升方式颇具雷同,即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与演技稍有区别的是,口才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积累,如尝试在多人面前侃侃而谈,亦或参加演讲比赛一类的活动。如此作为,提升口技是一方面,感受在众人的注视下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对未来在万人瞩目的擂台上表演自己绝对有很好的积淀作用。

如果你能坚持做完,并且良好的完成了上述的三个阶段,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准备WWE对你的进一步考察了。这里我要说一下关于WWE进入中国并且选择中国摔角手的事。今年4月,在经济危机大背景的影响下,由于季度性的连续亏损,WWE解散了在上海的中国办事处。但是,WWE并未就此放弃中国市场的开发。就好像一艘远洋捕捞船在深海发现了一块丰沃的捕鱼区,但因饵料不足只能临时返港,但它绝对不会放弃对这块区域的开发,只待下回带来更加丰富的饵料。WWE的现实处境即是如此。因此,尽管WWE总部关于今年登陆中国的计划暂时搁浅,WWE绝对不会放弃开发中国这块全世界最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这也仅仅是时间问题。关于培养中国的摔角手,WWE具有典型的美国体育联盟的思维,而这种思维也是当前国际市场外界资本注入本地的一种惯用手法,即:资金本土化。把属于外界的资本由本地人暂时性控有,用本土的人才和企业去占领并逐渐控制市场,进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收益。在体育界,这种资本的“换壳”将会转变为对本地选手的培养,最显著的例子当属NBA中的姚明。在姚明以状元秀身份加入NBA并在全明星周末上大放异彩时,全中国的篮球迷和非篮球迷都或多或少的对NBA变得有所关注。自2002年以后,NBA的亚洲收视指数较2002年以前翻了2番,不得不承认这其中很大得益于姚明的存在。而早在1988年NBA刚进入中国时,NBA便邀请中国球员马健到美国进行试训,尽管后来制约于中国体制问题和总局领导的委婉“建议”,马健未能成为亚洲登陆NBA的第一人,但足以见得NBA对于开发中国这片肥沃市场的雄心及策略。反观WWE,同为体育联盟,尽管机构运营方式与NBA存在一定差异,但从经营理念以及运作手段来看,这种谋略的本意是相通的。所以,一旦WWE正式进入中国,它所能迅速打开市场,并且获得极大关注的一点重要因素在于:它愿意并且致力于培养“本土化”的摔角手。因此,WWE进入中国是必然的,培养中国人摔角手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当未来的某一天WWE进行中国摔角手招募时,以你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磨砺的资本,WWE没有理由不会高看你一眼。而至于未来,谁又能预料得到呢?

四、终极篇 进入WWE训练营

如果你能一丝不苟的按照上述的要求进行训练,并且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抓住了这次机遇,那么读到这里时,也许你会身处于WWE旗下的一个训练营中。没错,也许就是FCW,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谢尔顿·本杰明(Shelton Benjamin)、芬利(Finlay)等明星亲临指导。不过,不要忘了,你的目标是WWE的最高点,这里对于你而言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么,如何能获得快速的提升?

首先,你必须要尽快融入到美国的文花之中。你可以保有自己的中国式特点(这会使你引人注目而不会受到排斥),但尽可能的了解美国文化并且融入其中是你首先要做的。美国黑话会不会?擂台语言与生活交流又有着怎样的不同?这里需提及一下语言的问题。尽管我们看到擂台上的Khali和弗拉基米尔·科兹洛夫(Vladimir Kozlov)等人操着本国的语言,但台下的他们交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要指望翻译会随时跟随着你,这只会成为你进阶的负担(角色设计的除外)。所以,语言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次,关于摔角技术,也许你有MMA的实力,也许你有武术的基础,但在专业的摔角训练营,一切都只为摔技服务。所以,虚心学习每一个技巧,做好每一个动作,这是一个新人的最基本任务。一般来讲,训练师安排给新人的首要任务是被摔、挨打,在摔打中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要领,并在过程里感受技术动作的特点,逐步学习。训练的具体内容不再多述,训练师自有他的方式。等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便可以上擂台了。作为新人,免不了在最初的几场比赛当作沙包使用,不要气馁,这是每一名新人所要必须经历的。记住,一定要展现自己的特点,WWE喜欢使用有特点的个性选手,因为这样更容易对角色进行整体包装。所以,就算是沙包,也要当个有特点的沙包。

把之前三个阶段学到技巧都利用上,相信用不了些许比赛,你便会得到某些人的注意。如果打出了好的比赛,那么对于你的赏识也会随之而来。不要忘了,你是一名中国的摔角试训手,把中国的特色展示给他们看,相信用不了太久,一个全新的、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形象便会出现在Dark Match中。继续展现你的能力,同时注重后台的关系和氛围,我们期待着,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WWE的入口处站定,那一天,将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