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WWE的记忆和感受

关于WWE的记忆和感受

2009-09-08 11:25   

在我模糊的童年记忆中,总有几幅电视画面,几个高大的外国大叔在见方的擂台上打来打去,好不热闹。然而,那样的节目对小孩子而言,终究是限制级的,半夜播出,能看到的机会实在太少,后来也就慢慢淡忘了。

去年,广东体育推出了“狂野角斗士”上,实际上转播WWE美式摔角节目,其前身也就是小时候窥见的WWF!那么多年过去了,小孩子也长成了二十出头的青年,也明白了“限制级”的暴力场面不过是表演。不变的,也许就是内心里那股好斗的野性。

看着那些摔角“超级明星”在擂台上喜笑怒骂,短兵相接,我的内心居然依然会不时掀起波澜。常常调侃自己,你不是学传媒的么,这些“秀”的运作,你还不了解?那些摔角选手发达的肌肉,有多少是通过注射激素“塑造”的?那些火爆的打斗场面,不都是相互配合的成果?那些正派、反派,人物冲突,也不都是幕后的编剧的杰作?

这些道理,我想只要对WWE稍微有了解的人,都会明白。可是这股“狂野角斗士”之风如此强劲,不正是契合了现代都市人宣泄内心压抑的欲望吗?明明是假打的,明明是编造的,可当那出场音乐一响起,烟火喷发,摔角选手炫耀着自己威猛的身体,气势逼人地走上擂台,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一切恩恩怨怨,谁不渴望那个叱诧风云的人不是自己?

我一直相信自己内心深处,是像电影《秋日传奇》里的崔斯坦那般,潜伏着一只残暴的灰熊。它时而沉沉睡去,时而蠢蠢欲动,急促地呼吸着,咧齿低吟。法律是一根绳索,礼教也在束缚我们,世俗异样的目光也让我们难以呼吸。因而更多时候,那只熊是被压抑的,我们只是在都市里行色匆匆的顺民。

不知道麦克•马洪先生创立WWE的初衷是什么,也不知道美国观众花钱看这场“秀”的动机是什么。而对我自己而言,看了这一年里的上百场“秀”,最吸引我的,已经不是那热烈的气氛,也不是精彩的打斗,而是那些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性格鲜明的选手。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FACE(正派角色)和HEEL(反派角色)也都是剧情安排的结果,不要认为这就是选手的真正性格和人格;有些偏激的网友对兰迪•奥顿和艾吉(Edge)骂娘,倒是真没有必要——反而说明了这两个大反派的表演很出色!实际上,选手的角色也是变化的,比如“性感巫师”约翰•莫里森,一年前,他还是个和米兹(The Miz)搭档的小混混,粗鲁不堪;而最近几个月来,他摇身一变,不仅摆脱越来越坏的米兹成为了单打选手,还经常出手援救“神秘人”雷尔和杰夫•哈迪,成功转型为FACE,现在,更是在一场公平而精彩的较量中,他击败了“神秘人”雷尔,成为了洲际冠军,大有上升为一线选手的趋势。

在这种角色的变化过程中,选手自身的表演才华固然重要,而编剧的“处理”能力亦受到考验。最简单的例子就是HHH(Triple H),在单打的时候,他是霸气十足的王中之王,令人敬畏;而和肖恩•麦克重组堕落时代(DX)时,又变成了调皮捣蛋的大孩子,机灵古怪。这中间的反差之大,令人费解。你不能说Triple H表演得不好,因为他确实很投入地塑造了DX的狂放和恶搞。但如果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怎么都觉得别扭,前几天还是以一敌三(兰迪•奥顿领衔的“富二代军团”)、慷慨悲壮的“人王”,转头就变成了穿卡通T恤,戴棒球帽的老顽童。这中间的沟壑,并没有一条严密的剧情来进行填补,所以显得突兀、不合时宜。另一方面,毕竟Triple H和肖恩•麦克都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不再适合扮演“垮掉的一代”。DX作为一个传奇的组合,应当永远保存在摔迷的心中,而不是为了榨取剩余的商业价值,把这份美好毁掉。

如果说DX重组的剧情处理得不是很好,那么杰夫•哈迪与CM Puck的冲突这条线,则显得很成功。最近这一年里,杰夫•哈迪是获得观众欢呼声最多的选手之一。他是一个“极端战士”,一只永远飞翔的无脚鸟。每次上擂台,他都是全力以赴,不惜体力,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武器,爬上围绳,高飞砸向对方。同时,他又是一个悲情角色,常被艾吉这样的阴险角色偷袭、算计;连亲哥哥马特•哈迪也嫉妒他的成功,背后捅上一刀(当然这也是剧情)。另一方面,CM Puck也曾算是个光明磊落的选手,实力不俗。编剧为了让这两个人发生冲突,就安排CM Puck觊觎杰夫的世界重量级冠军金腰带,以不光彩的手段取胜。自此,CM Puck转型为反派角色。最绝的是,CM Puck还大放厥词,说自己从不抽烟喝酒,更不嗑药,而有这些毛病的人,包括WWE的观众,包括杰夫,都是软弱的、意志不坚定的人。试想WWE的观众们谁没有个缺点呢,CM Puck的这些言论显然是得罪了他们,嘘声四起。杰夫则表现得很坦诚,说谁没有个缺点呢,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我觉得这样的剧情处理,一方面成功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很好得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叫好又叫座!最终杰夫败了,被迫离开WWE(实际上是因为合约问题),但他赢得了掌声,甚至女孩们的眼泪。我也颇受感动,常激励自己要学着极端一些,再不要事事屈从,即便知道会受伤,也要在自己的天空划一道彩虹。

限于篇幅,至此打住。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另要说明,我所能了解各个选手的情况,也不过是这一年来所看的“秀”,以及在网络上所搜集的资料,所呈现出来的表象。至于选手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的人,过去在WWE(或WWF)是什么角色,也就见仁见智吧。

最后,老生常谈的一句话——“DON’T TRY THIS!” (2009-9-7)